当前位置: 首页> 气象要闻
< 气象要闻

气象要闻

筑防线,护家园!云南“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发挥实效

来源:中国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4-12-05

来源:中国气象局


   一场强降水即将侵袭。打开云南气象决策服务APP,强降水天气雷达监测实况和预报图跃然屏上。同一时间,相关防汛责任人已接到预警提示,研判部署防范措施,电话催促、手摇警报、沿街敲鼓,全力转移受影响群众……


   在云南,这样的场景已成汛期常态。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云南经历13轮强降水天气过程,洪涝地质灾害风险突出,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却实现人员零死亡。

   这,得益于云南“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以下简称“1262”机制)的全面推行。如今,这一机制已渗透到云南防灾减灾体系的每一寸肌理,成为应急指挥的有力抓手。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机制?为何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打造机制 优化服务模式

   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云南气象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联合建立云南“1262”机制——

   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和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乡镇”,应急防汛部门根据强降水落区预报“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指挥有力、上下联动、快速响应的全省防汛管理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在省级层面,省气象台发布强降水重要天气预报或暴雨预警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发布防汛预警提示或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防汛指挥调度直达县、乡一线,做到“气象怎么报,应急怎么防”。


   在部门间,省气象、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消防救援等部门开展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加强分析研判,分行业部署灾害防御工作。

   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强降水落区预报预警,点对点精准调度,突出重点、提前防范应对;各级防汛责任人认真落实各项防御和应对措施, 果断组织转移避险。

   通过“1262”机制,全省各级各地力量拧成一股绳,从“末梢”到“中枢”层层响应、处处畅通,信息与指令无缝传递,确保每一项防范措施精准落实到位。

   气象部门从“服务灾后救援”转为“服务灾前预防”,从“做好后台支撑”转变为“参与前台指挥”,“1262”机制将气象服务融入防汛应急救灾的全链条管理中,确保预报预警信息转化为具体的防灾避险行动。


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 图/“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严格落实 筑牢坚实防线

   今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域内普降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全县成功转移受威胁群众1438户3499人,实现零伤亡。

   这份“幸运”并非偶然。在这背后,是对“1262”机制的严格落实。

   9月9日早上,收到气象局精细化预报后,河口县河口镇南屏社区子丫小组代理小组长罗顺在开展巡查时发现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滑坡风险,第一时间向镇防汛应急指挥部报告险情。在得到转移避险指令后,罗顺立即组织人员敲救生锣、吹应急哨,按照责任区逐户逐人进行通知,并沿着之前演练的应急逃生路线组织群众转移,将36户74名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1262”机制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关口前移,发挥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作用,在灾害来临前掌握主动权。

   在“1262”机制的基础上,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充分用好村组网格,将防汛责任落实到户到人,紧跟气象节拍高效联动。

“10联户网格”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今年7月19日5时30分,芒市西山乡弄丙村吕折第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赵海接到西山乡值班人员的电话,提醒已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后,赵海即刻安排网格长逐户逐人协助群众转移。他说:“如果不是‘1262’机制和‘10联户网格’,我们村当时身处险境的17户34名村民,很难在16分钟内成功转移。”


7月19日4时58分,西山乡强降水发生时雷达回波图。图/芒市气象台 



    河口镇和西山乡对气象灾害的有效应对,正是今年云南完成汛期“大考”的缩影。

7月19日,受强降雨影响,芒市西山乡吕折村第二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图/西山乡政府


   “‘1262’机制让全省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高度肯定递进式服务。

科技赋能 注入智慧引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262”机制的发展进程,是一场由技术攻关驱动的“破局之旅”。这其中,气象科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初,云南省强降水预报准确率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一难题曾是制约“1262”机制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让预报更精准,为气象灾害防御打出更多提前量?云南省气象局聚焦科技创新,汇聚合力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复杂地形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山地强降水专项观测试验,揭示山地强降水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针对不同时效的强降水预报,与国家气象中心联合研发复杂地形强降水订正模型;与广东省气象局、云南大学合作,建成本地区域快速同化系统;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构建短临强降水预报模型……如今,预报产品在空间、时间、更新频次上变得更加精细,2小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提升至90.2%。

   自2022年以来,针对云南灾害性天气多发区、人员聚集区、监测盲区,气象部门统筹布局,进一步加密建设观测站网,新增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6部X波段天气雷达、1653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同时集约数据中台管理,确保数据稳定可靠,为“1262”机制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理苍山-洱海典型山地气象立体观测网 图/云南省气象局



   云南气象部门还建成一点更改、全网更新的预报服务产品一张网;气象决策指挥服务系统接入应急指挥平台,云南气象决策服务App在全省党政、防汛部门推广使用;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播发机制,对接13.6万个应急大喇叭,预警信息发布覆盖更多自然村。

   从预报预警到联动响应,“1262”机制全面融入云南防汛减灾救灾指挥调度体系,提高云南经济社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韧性。未来,云南气象部门将继续打造好递进式气象服务的“云南实践”,以新作为加快推进云南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注入新动能。



   作者:闫辰宇

   编辑:张宏伟 王素琴

  发布胡旖晨
  审核:崔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