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12月22日,中国气象局横断山区(低纬高原)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圆满举行。会议围绕研究中心建设进展进行交流,对横断山区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技术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就提升研究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辐射能力提出意见。中国工程院丁一汇院士通过视频参加会议,中国气象局宇如聪研究员及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气象局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宣布了由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云南省气象局等单位的17位专家组成了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并颁发聘书,三位学术委员作特邀报告,研究中心和两个基地汇报了建设进展,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深入研讨指导。
学术委员会充分肯定了研究中心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对进一步全面推动研究中心建设提出建议:一要聚焦高水平人才支撑,完善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培训提质增效。二要根据发展形势和需要,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健全科技主体内生动力机制。三要坚持“点”与“面”的辩证统一,深入研究具体科学问题,关注气象领域整体发展趋势,实现科研工作的精准定位与全面布局。四要突出横断山区研究优势,持续提升气象服务科技内涵,着力延伸研究中心国际影响。五要从全局出发,有力保障国家战略要求,全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围绕横断山区天气预报的重点难点,着力研究复杂地形影响下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理和智能预报技术方法,在人员经费保障、科研项目争取、科研成果产出、科技奖励、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中心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36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培养了8名中国气象局高层次人才、3名云南省政府人才。一批研究成果实现业务应用,有力支撑了云南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先导性作用,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供有力保障。今年10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气象局四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支持研究中心建设,携手共促“气象创新成果转化与专业人才培养”双向赋能,打造云南气象“产学研用”高效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升级版”。
(文/刘艾希、王建云、苗绍慧 图/刘艾希)